小质谱创新应用 | 基于薄层色谱二维分离与喷雾电离的小型质谱即时检测新方法

为了克服传统实验室质谱分析在面对即时检测(POCT)需求时的局限性,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强研究员团队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文章《Improved Point-of-Care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with Thin-Layer Chromatography-Based Two-Dimensional Separation and Spray Ionization》,研究中建立了一种创新性的小型质谱即时检测方法(图1),将薄层色谱(TLC)二维分离、喷雾电离技术与小型质谱仪联用,实现了对复杂生物样品中脑胶质瘤生物标志物——γ-氨基丁酸(GABA)、2-羟基戊二酸(2-HG)和N-乙酰-L-天冬氨酸(NAA)的快速即时分析。文中还提出了TLC原位衍生和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(DIL)诱导电荷反转策略,显著提高了质谱检测灵敏度。该方法未来有望用于临床术中样品的现场即时分析,为临床决策提供即时、准确的信息。

图1. 薄层色谱二维分离、喷雾电离技术结合小型质谱仪的POCT分析流程。
研究方法
薄层色谱:首先,在尺寸为5 cm × 7.5 cm预涂硅胶的铝箔板上进行第一维TLC分离,用正丁醇/甲酸/水(8:3:2,v/v/v)进行洗脱。目标生物标志物经茚三酮/溴甲酚绿衍生后可视化。然后,将TLC板切割成等边三角形,固定后添加喷雾溶剂并施加高压,从而诱导第二维TLC分离,三角形TLC板尖端产生喷雾液滴后,进行后续的微型质谱(mini β,来源于北京清谱科技有限公司)分析。
结果与讨论
一维TLC条件的优化
通过实验优化,选定硅胶涂层的铝箔板为TLC基质、正丁醇-甲酸-水三元混合溶剂为洗脱剂、茚三酮/溴甲酚绿作为染色剂以确定各目标物的TLC洗脱行为。
二维TLC条件的优化
首先,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三角形TLC板尖端角度为60°、含有0.5%氨的甲醇-水(6:4,v/v)为喷雾溶剂、喷雾溶剂体积为5 μL、TLC板与进样口距离为5 mm,喷雾电压为4.25 kV。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,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考察了喷雾溶剂体积、TLC板与进样口距离及喷雾电压对信号强度的影响,最终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:喷雾电压4.25 kV、TLC板与进样口距离5 mm、喷雾溶剂体积7 μL。
小型质谱分析
在负离子模式下,分析3种脑胶质瘤生物标记物。通过调节仪器参数,以实现最高的检测灵敏度。目标物及其同位素内标的MS/MS谱图如图2所示。

图2. 负离子模式下,GABA (a), GABA-d6 (b), 2-HG (c), 2-HG-d4 (d), NAA (e), NAA-d3 (f)的MS/MS谱图。
TLC原位衍生化与反应喷雾电离
类固醇物质电离效率低,本研究中以表睾酮(EpiT)作为代表性分析物,通过TLC原位衍生化与反应喷雾电离技术,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。EpiT经羟胺衍生后,分析灵敏度可提高4.3倍(图3)。

图3. (a) 衍生前EpiT在负离子模式下的全扫描质谱;(b) 经羟胺衍生后EpiT在正离子模式下的MS/MS谱图。
TLC原位DIL诱导电荷反转策略
以PFHpA、PFOA和PFNA三种代表性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(PFASs)为目标物,进一步考察了TLC原位DIL诱导电荷反转策略。负离子模式下,目标物的信号强度较低。在第二维TLC分离时引入DIL后,可形成带正电荷的复合物,显著提高目标物在正离子模式下的检测灵敏度。结果表明,三种PFASs的分析灵敏度提高了3.3至12.6倍(图4)。

图4. 在负离子模式下PFHpA (a)、PFOA (c)和PFNA (e)的全扫描质谱图;在正离子模式下PFHpA (b)、PFOA (d)和PFNA (f)经DIL诱导电荷反转后的MS/MS谱图。
方法学验证与应用
作者对所开发的方法进行了性能评估,包括LOD、LOQ、线性、重复性、回收率和基质效应,结果如表1所示。与纸喷雾电离方法相比,本研究方法的灵敏度更高。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临床血清样本的分析,并与传统LC-MS方法进行了比较。与其他已报道的方法相比,该方法在POCT应用中展示出广阔前景。
表1.七种化合物的校准曲线、相关系数、LODs、LOQs和回收率

结论
在这项研究中,作者开发了一种薄层色谱二维分离、喷雾电离与小型便携式质谱联用技术,实现了对复杂生物样品中三种脑胶质瘤生物标志物的快速分析。此外,还探索了TLC原位衍生和DIL诱导电荷反转策略,有效提高了EpiT和PFASs的质谱检测灵敏度。该方法在POCT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,未来有望应用于临床术中诊疗场景,从而解决现有检测方法导致的临床决策延迟问题。